晨雾润稻,晓日初腾
我们把青春的嫩绿
和应着吉林的稻浪
植根大地
此乡生新绿
履痕印知行
破土时分,用脚步践行青春担当
绽花佳处,聆听队员们絮语轻轻
青春须践履,泥土见真章。此次“三下乡”,我们循着土地脉络走进乡村,在一步步触摸中,从懂初心、到懂扎根、再到懂起点,逐渐明白乡土里藏着的青春深意,也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,看清了青年该有的担当。
站在兴西村烈士纪念碑前,指尖抚过碑石,先辈烽火中的赤子之心仿佛仍在跳动。他们用热血守护的土地,如今要靠我们接续传承。这场与历史的对话,让“家国情怀”化作“传承红色基因”的行动自觉,也让我们明白了青年的初心,那便是从历史里接过责任。在新时代、新征程、新使命的召唤下,让英雄故事在当下延续,让红色血脉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愈发鲜活。
跳出校园“象牙塔”,与乡村的真实互动更让我们读懂扎根的意义。在农家院落里,我们听村民诉说讲普通话的困惑、畅谈生产生活中的难题;在主题晚会上,我们和大家一起唱红歌、做游戏,在欢声笑语与真诚交流中,我们才真正触摸到乡村的真实脉动。当我们为村民搭起推普桥梁,用专业知识帮他们打破沟通壁垒、拓宽发展视野时,明白“扎根”从不是停留在口头的口号,而是让青春力量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“微光”,更让我们懂得,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时代的需求,才能绽放更持久的价值。
走过这段乡土旅程,我们愈发明白,“三下乡”从不是实践的终点,而是我们参与时代、助力发展的全新起点。乡村振兴要代代接力,民族复兴需实干托举,就像这次实践里的技术帮扶、推普助农,每一件小事都是青年力量的落地。在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,我们更清楚要把乡土间的感悟变成持续奋斗的动力,把对大地的深情融入服务社会的行动,让实践中所思所悟成为长久奋斗的初心与方向,用不懈努力谱写绚丽青春、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这场“三下乡”让我们跳出课本,在乡土里摸到了真实的成长。纪念碑前的敬意、乡亲家里的共鸣、推普时的真切回应,都在诉说着青春的答案。懂初心要承历史之责,懂扎根要应乡土之需,懂起点要赴时代之约。这份泥土里的领悟,便是我们此行最珍贵的收获,也会成为往后前行的底气。
(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、“星火推普”实践团指导教师—王宇晨)
“三下乡”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行,而是一次把青春坐标系牢牢锚定在祖国大地的校准。当“山谷星火实践队”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裕民村纳美山谷,我们第一时间收起校徽,也收起所有预设的“城市答案”,只带着一双愿意倾听的耳朵、一颗准备被重新塑造的心。
在项目负责人的讲述里,我们听见一条山沟如何被时代托举成产业高地。木耳基地的6000株菌棒像6000个跳动的数据节点,把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翻译成增收曲线;正在规划的采摘园,则把四季更迭写进村民的合同本,让时间的复利惠及每一户人家。同学们举起相机,不是为了取景,而是为了让镜头成为山谷的第二双眼睛——把“绿水青山”翻译成短视频里的点赞,把“跟着总书记看吉林”的宏大叙事翻译成可转发、可评论、可下单的流量入口。
我更在意的是镜头之外的眼神。当一位妇女指着新建的安全员岗亭说“以前围着锅台转,现在也能穿制服”,当一位老人把自家山货递到学生手里补光拍摄时补一句“拍好看点,帮我多卖两袋”,我清楚地看到,所谓“振兴”不是外部输血,而是激活了土地自身的光合作用——把政策阳光、市场雨露和青年星火一并吸纳,最终长成了村民挺直的腰杆。
我们带来的,是一束可以传递的火种:摄影脚本、传播方案、电商链路,这些看似轻盈的工具,一旦与土地的需求咬合,便拥有了沉甸甸的重量。同学们把课堂里的品牌模型拆成一句句村民听得懂的“卖点”,把成本核算写进一张张可以扫码下单的卡片,也把“扎根大地、服务人民”的誓言,写进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。
当大巴转出最后一个山弯,后视镜里的山谷渐渐合拢,却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一条敞开的通道:从裕民村到更广阔的中国,从脚下的泥土到胸中的蓝图,从一次实践到一生的奔赴。星火已撒,我们只需让它在更大的土地上继续燎原。
(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、山谷星火实践队指导教师—宋文茜)
“实践出真知”,对于青年学子,“三下乡”远不止于知识的习得,它更是一次校园理想与广阔天地现实之间的碰撞。
校园内乡村振兴是宏大的战略、是书本上的课题。可踏在万昌镇的田埂,步入农家简朴的院落,那些抽象的概念获得了血肉与温度。直面老乡脸上被阳光与岁月刻下的沟壑,亲手掂量田间沉甸甸的稻穗,亲耳听闻那些琐碎却尖锐的现实困境——缺人才、少销路、盼技术……这些才是乡村发展最真实、最紧迫的脉搏。
在这片坚韧的土地上,一台精准灌溉设备的嗡鸣,一项良种技术的悄然扎根,为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,点亮了乡亲们眼中那抹实质性的期冀之光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,乡村的振兴,并非悬于纸上的缜密蓝图,而是立足脚下这片饱含生机与挑战的土地,一场需要无数青年俯身、用智慧与汗水点滴浇灌的漫长实践。正是这份置身现场的“在场感”,才深深唤醒了青年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无论是助力万昌大米打响品牌、走向全国,还是帮农户打通销路、架起电商桥梁,或是为基层治理提供一份数据支撑——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,都是青年们把心中热情化为脚下贡献的开端。
心怀家国,情系乡土,知行合一,砥砺奋进。同学们,愿你们始终保有“向下”扎根泥土、深入基层的勇气,也永怀“向上”生长、追求卓越的力量。因为,青年有为,乡村有望;青春融入大地,梦想方能真正连接家国!
(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、“乡”遇仲夏实践团指导教师—霍霄)
在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之际,我有幸参与“星火聚力推普行,青春赋能乡村兴”吉林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和师生们一同前往兴西村、金达莱村、光东村。这段深入乡土的旅程,让我对“责任”与“热爱”有了更鲜活的理解。
推广普通话的使命感、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感,与对延边乡村的归属感交织在一起,是向乡亲们介绍时的那句“我们是吉林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践团队”,是开展推普教学时的那份自信“我们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”,是与村民互动并交流时的那句“学好普通话,能让咱的日子越过越敞亮”;是纪念碑前听着抗美援朝故事时眼中的泪光“当年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,啥苦都能吃”,是乡亲们指着连片稻田说的“这稻穗沉甸甸的,既是丰收,也是对先烈的告慰”;也是市场里冒着热气的特色小吃,田地里硕果累累的水稻作物,乡亲们带着独特韵味的热情方言。这一切并非刻意的呈现,而是青年学子对乡村发展的真诚关切,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、续写振兴篇章的使命担当,更是这片土地用温暖与美好给予的最生动回应。
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愿带着这次实践的感悟,让普通话成为传播红色故事的纽带,用青春力量守护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希望,让星火之光在传承与发展中愈发明亮。
(“星火推普”实践团——苗绪蓉)
在暑期三下乡实践中,作为“星火推普”实践团的一员,乡村时光虽短,却在我心中刻下了滚烫的印记。
初到兴西村,行囊里装的不仅是换洗衣物,更是推广普通话的责任。走村入户时,我们用普通话与老乡唠家常,听他们讲生活琐事、谈心中期盼,语言成了拉近距离的纽带。作为后勤组一员,我和伙伴们筹备物资、搭建晚会舞台,当看到乡亲们在晚会上笑着歌唱、热情互动,忽然懂了,他们的笑容,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。
次日走进金达莱村,老乡说金达莱是“报春花”,能在苦寒中绽放。我们用普通话夹杂着方言交流,渐渐明白,推广普通话不只是教几句标准语,更是为乡村架起一座桥。让山货能顺畅出山,让村里的故事传到远方,让这片土地的乡情借语言之力走得更远。
告别时,光东村的稻香还萦绕鼻尖。望着“大地为纸,彩稻为笔”的稻田画,我忽然读懂。推广普通话从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让中华民族在语言相通中心意相连,是文化传承里的代代接力。
这段经历让我明白,青春的热忱该用在何处。往后,我愿做一束微光,带着三下乡的收获,继续为推广文化、助力乡村添一份力,让普通话的种子在更多土地生根,让乡韵乡情永远鲜活。
(“星火推普”实践团——严浚嘉)
三下乡的旅程像流动的诗,在记忆里留下温柔印记。刚步入大一的第一个暑假,我怀揣着紧张和期待的心情,报名参加了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初到和龙市兴西村,老人们用含笑的眼神迎接我们。傍晚在准备给村民们办晚会时,麦克风声音较小。看着老人期待的眼神,我们决定“用嗓子喊”,这让我懂了成长是改变计划时,仍能用热忱应对万变。
金达莱村像幅朝鲜民俗画卷,木格窗棂、古老彩绘、百年老树旁的水车,都藏着历史。工作人员讲起这里的历史故事,让我们看见了乡村作为民族记忆容器的模样。
最后一站光东村,盛夏稻田一望无际,翠绿稻浪里藏着稻田蟹、以及汉字模样的稻田画,从观景台望去,宛如大地铺就的锦绣。光东村的风景与文化,连同这份意外的温暖,都让我真切体会到吉林乡村的灵秀与底蕴。
这段旅程不长,却让我遇见了坚守的老人、鲜活的文化,也遇见了从容的自己。
(“星火推普”实践团——蔡依明)
这个夏天,我跟着“乡”遇仲夏实践团走进了永吉县万昌镇吴家村,开启了我的三下乡之旅。
真正站在禾谷丰合作社的稻田边,看着无人机在蓝天划出科技轨迹,听着合作社负责人讲述“鸭稻共生”的生态智慧,我忽然明白——知识只有扎根土地,才能开出花来。访谈时,一位种植大户大叔的话让我湿了眼眶:“咱们种的是米,更是良心”。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代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。
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像合作社技术员说的那样——“把每粒米都种进责任里”。稻子会黄,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开始。这个夏天,我在黑土地里种下了答案,也收获了更坚定的自己。
(“乡”遇仲夏实践团——由嵘慧)
围绕“金色吉林”主题,我们和合作社成员深入座谈,在稻田中走访调研,清晰梳理“万昌大米”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;亲眼见证物联网实时监测土壤数据、无人机高效植保,真切感受科技为农业注入的蓬勃活力;还组织农户交流经验,通过微信、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,让“万昌大米”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。
这段实践是生动的课外教材,让我立体认识农业发展,锤炼了实践能力。农户们拥抱科技的热忱深深触动我,照亮成长之路。感恩这段经历,未来我会继续为乡村振兴出力,万昌再会。
(“乡”遇仲夏实践团——王文啟)
作为吉林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,这个暑假,我在三下乡实践中走进纳美山谷度假村,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。
儿童游乐区融于自然,山坡木滑梯连着野花地,树干沙池填着溪畔细沙,老槐树秋千能触到槐叶。我们设计的“自然任务卡”,让孩子在玩中认植物、找昆虫,换村民种的山楂糖。亲子客流占七成,笑声成了消费引擎。
木耳基地里,李大爷的“种植经”鲜活生动“绒毛白、正面亮才是好货,种着跟养娃似的。”游客亲手摘木耳,用“纳美鲜”保鲜盒装着,再学做脆片、酱菜。村民笑着说:“讲着故事就把货卖了。”
萌宠互动区是留客妙笔。几块钱的胡萝卜叶,能让游客逗山羊、追鸡群。喂完动物的人,常会去餐厅点份“山鸡汤”,再捎个动物图案玩具。这消费像涟漪,带动餐饮、购物,让钱袋子鼓起来。
村民变化最大,妇女当安全员、帮厨,老人摘木耳、指路,年轻人回乡开民宿。他们扫净门口,笑着招呼游客,介绍产业时眼里有光。“游客夸咱好,腰杆都直了!”开民宿的大哥道出精气神的蜕变。
这次实践让我明白,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,是把村里的自然优势、产业基础,和游客的需求连起来。
(山谷星火实践队——曲牧)
七月的纳美山谷,草木铺展着浓绿,溪水漫过卵石叮咚作响。我和团队成员慢慢走进来,投身“青春星火照山谷,助力振兴显担当”的实践。脚踩泥土、耳听乡音,才算触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肌理,答案就藏在山水与烟火里。
纳美山谷的露营和滑雪,妙在不把自然当“背景板”,而是“合伙人”。露营区沿溪流铺开,原生草木未动,游客能看蚂蚁搬家、被鸟叫唤醒。我们写的“无痕露营指南”,把环保融入规则,让“和自然贴贴”成了独一份的卖点。湖边石墩留出让游客赏鱼的空间,小鱼凑到栈道边的灵动,成了山水里的活风景。
村里的木耳基地是“农业+”的活教材。按标准种植保证品质,加工成脆片、酱料等花样,游客可采摘带走伴手礼,线上也能下单快递。这样一来,木耳不再是“地里长的菜”,成了能玩、能吃、能送礼的“香饽饽”。即便旅游淡季,种植、加工、网销仍能挣钱,给村里经济加了层“防护盾”,单一产业长成了“经济森林”。
景区需要检票、保洁、向导,基地需要种植、包装、快递员,一二三产业都有活干,技术岗、服务岗、生意岗各得其所。闲人上岗拿工资、入股分红,有人开起小饭馆,大家主动清扫门前、热情介绍家乡,眼神里有了光。“有活干→心里齐→日子火”的循环,让村里人气像夏日草木般兴旺。
我们这些“青春星火”不是来喊口号的,是把课堂知识变成实事——改个流程、添句宣传语、牵线找卖家。
(山谷星火实践队——张灿阳)
履实踏定
懂知行合一真意
传火递光
挺膺青春责任担当
以行践志
绘就中国式现代化青春答卷
继以吉林青年新貌
我们,不虚此行
初审:王宇晨
复审:周桂莲
终审:王海